关键词
诗文库 序
枇杷 东晋 · 周祗
 出处:全晋文
昔鲁季孙有嘉树,韩宣子赋誉之。屈原离骚,亦著橘赋。至于枇杷树,寒暑无变,负雪扬华,余植之庭圃,遂赋之云。
名同音器,质贞松竹,四序一采,素华冬馥。
霏雪润其绿蕤,商风理其劲条。
望之冥濛,即之疏寥(《艺文类聚》八十七。《御览》九百七十一。)
木兰花 清 · 范咸
 出处:此诗收于范咸《重修台湾府志》(艺文),又载余文仪《续修台湾府志》(艺文)、王瑛曾《重修凤山县志》(艺文)、薛志亮《续修台湾县志》(艺文)、卢德嘉《凤山县采访册》(艺文)、蒋师辙《台湾通志》(物产)、许成章《高雄市古今诗词选》。
台之草木,土人多以臆名之。如梨子茇檨子之属,或无其解,或并无其字。而士大夫之自中土至者,又率先存一索隐志怪之心,不深察物之情状,雅意附会。真若琪树之花可接,而若木之枝可攀也。余阅《使槎录》载:「木兰花,淡黄,芳似珠兰。亦名树兰。」考《群芳谱》:「木兰一名木莲一名黄心,其香如、其状如莲。」白氏《长庆集》云:「木莲身如青杨,有白纹。叶如桂而厚大,无脊。花似辛夷,内白外紫。」则与《使槎录》所云花如淡黄者迥异矣。盖树兰,自又一种。余所见者,花细碎如黍米。正与《使槎录》同,而不得谓之木兰也。又《使槎录》载贝多罗花云:「大如酒杯,瓣皆左纽,白色。近蕊则黄。」《采风图考》亦:「花外微紫内白,近心甚黄。土人但称为番花,不知为贝多罗也。」考《拾遗记》:「贝多叶长一尺五六寸,阔五寸,形似琵琶而厚大。」《寰宇志》:「贝多结实如椰子。」今所见番花,叶酷似枇杷。其长与阔,皆不及《拾遗记》之半,且有花无实。其非贝多明甚。而所花大酒杯,则木兰之似辛夷也。所云外微紫内白,则木兰之内白外紫也。余细察其干,有斑痕眼,则木兰之如青杨有白纹也。试截其枝,中有黄晕,则木兰一名黄心也。至叶如桂而厚大,则更无可疑矣。然则树兰非木兰也,番花非贝多也。既真知其为木兰矣,不可不纪之以歌。
诗人赋物善言理,不似庭前格竹子
当知多识即是学,废目任耳非为美。
我来蓬瀛大海东,探奇直欲穷苍穹。
周诹询度百不厌,肯教过眼烟云空。
采辑郡志二十卷,遗书掇拾行将遍。
犹惭臆断恐失真,订误考疑敢云倦。
贝多罗花诗已讹,琵琶形似终如何。
就中无实难伪托,佛经欲写空槎(编者按:「槎」,余文仪《续修台湾县志》、薛志亮《续修台湾县志》、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》作「搓」。)那。
因阅长庆忽顿悟,辛夷恍与木兰遇。
内白外紫状如莲,点点青杨虫食蠹。
昔人几度上芳舟,不识征帆(编者按:「帆」,余文仪《续修台湾县志》、薛志亮《续修台湾县志》作「帆」。)逐远游。
今日模糊才认得,新翻乐府却风流(作者注:「词有木兰花慢。」)。(施懿琳编校)
两木 其一 1153年6月 南宋 · 范成大
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: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
壬申五月,卧病北窗,惟庭柯相对。手植绿橘枇杷,森然出屋。枇杷已著子,独十年不花。各赋一诗。
枇杷昔所嗜,不问甘与酸。
黄泥裹馀核,散掷篱落间。
春风拆勾萌,朴𣙙如榛菅。
一株独成长,苍然齐屋山。
去年小试花,珑珑犯冰寒。
化成黄金弹,同登桃李盘。
大钧播群物,斡旋不作难。
树老人何堪,挽镜觅朱颜。
颔髭尔许长,大笑欹巾冠